肢体律动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劳艳芬 2014-07-06

肢体律动和音乐富有生命力,与个体的成长与心智发展息息相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艺术领域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利用肢体动作表现乐曲、表达情感、给孩子创作的空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要贯彻的思想。结合动作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幼儿的专注力、身心自控把握能力、思维想象力、动作反应能力和创造力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发展幼儿感受富有动力和生命力的音乐情感,同时为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一、肢体律动培养幼儿专注力

幼儿创造肢体律动的前提要经过认真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的快慢、节拍的轻重、理解歌词的内容,根据歌曲的节奏与歌词内容来表现动作。《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学会倾听、专注。”幼儿听一首歌曲,要专注地听,了解歌曲的旋律与节奏,再做各种步伐的节拍动作;如奥尔夫幼儿音乐中《动物园》、《The Bird Is Flying Away》等歌曲,幼儿可以模拟动物的各种节拍,如鸟飞、鸭子走路等,通过注意动物的形态、细心听歌曲的节奏、理解歌词意思、加上身体的动作作出反应,表现各动物的动作。

二、肢体律动培养幼儿反应能力

一首歌曲的旋律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歌曲的节奏感很强、有些很弱;节奏的快慢,歌曲前后都有鲜明对比;表现的情感也有不用的对比。幼儿要表现歌曲动作的同时就要注意歌曲不同的旋律,如音乐《拨弦波尔卡》,教师先取三种乐器(手鼓、三角铁、响棒)简单介绍乐器属性,将乐器藏在身后,教师敲奏,请幼儿听并说出是什么乐器的声音。再发给幼儿三张乐器卡片(手鼓、三角铁、响),教师敲任一种乐器,幼儿排出该卡片,为了增强难度,检测幼儿的听辨能力,教师可以同时敲两种乐器,让幼儿排出卡片。再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并跟随音乐做简单律动。ABC乐段要用不同的舞动方式呈现,如A曲式,要幼儿要做出小老鼠偷吃东西有动作,B曲式要表现出老鼠偷酒喝喝醉了的动作。让幼儿了解ABC曲式的关联。然后听着音乐做不同的律动。通过不同的曲式产生的动作,自然、细腻贴切地反应出来,达到本能的反应能力。

三、肢体律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肢体律动的创作也是艺术的创作。幼儿有意识地用肢体律动表达他们听到的、感受到的音乐,结合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有效地融合,采取各种方式即兴作出他们耳中所听到的任何自由讯息,利用手指、肩膀、头、脚等感官,随着音乐的进行摇动身体并创作出有想象力的动作。《纲要》指出:“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幼儿通过听音乐即兴作出反应,促进了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如:幼儿看到乐谱、不同的音乐符号,把符号用手势表达出来。对声音的高低、走向及强弱变化、不同的音色,通过想象力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纲要》指出“用自己喜欢的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大胆地想象和创造,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豆蔓游戏》幼儿可以想象自己是一颗豆子,(做一豆子状),俯下身子,种在地里(全身蜷缩在地上,双手捧住头,不动),春天来了,豆子开始发芽了,第一片叶子慢慢顶出了地面、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叶子也慢慢长出来,幼儿就用不同的动作、肢体表现每一片叶子,创造每片叶子的生长过程。这时,你会看到地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动作,各有特色。教师再引导,豆子越长越高,长出一棵藤蔓,这时,你又会看到高低不一的豆蔓藤结结实实地冒出地面,这就是幼儿创造力的表现。

四、肢体律动培养幼儿音乐节奏能力

节奏在音乐中起重要作用,也是音乐的重要元素,是体现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无处不体现活力、抒发情感和富含意义。所有的节奏都是通过肢体的动作来感知,人们的节奏感完全依赖于运动。幼儿受到了有规律的刺激,自然发生一种情绪上的反应,他们看见有节奏的自然物也会模仿出来,这种自然的模仿,会根据节奏的快慢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儿童的个性各有不同,对同一种有规律的刺激,情绪上的反应也各有不同。幼儿受到有规律的刺激,能按照自己的情感反应出来。人的动作本身就最富有节奏力,从最简单的走跑到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动作本身,就蕴含丰富的动作节奏教学素材。而对于儿童来讲,通过动作来发展其对节奏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则是最佳年龄接受期。因为这个年龄段身体的协调,身心的敏锐反应及表现,都最适宜结合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这种方式。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理论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肢体本能,但是需要诱发和培养。只有以听音乐和肢体动作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我们可以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节奏和声音,把音乐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中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等与儿童肢体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而培养他们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在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的教育理念里,音乐教育应该融肢体语言、动作、音乐为一体,而能够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核心就是节奏。节奏感培养不但是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基础,而且能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幼儿节奏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肢体律动主要包括声势、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等形式。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创造了一整套通过开展肢体律动音乐教育的方法,其中的“声势”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方法。声势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听辨力、记忆力、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声势”练习,如蒙族歌曲《蒙古人》,可以做各种拍腿声势节奏(每种样式要反复做几次),请接受能力强的幼儿带着做;再根据幼儿的水平,让孩子边看声势谱视谱边拍腿,开始时速度不能太快,当幼儿熟练之后,带领幼儿边听音乐边看谱拍腿,然后每人选一件打击乐器,即兴伴奏,并可以加简单的动作。声势练习让孩子在音乐中有规律地或跟随老师的即兴设计模仿各种动作,自己的身体、肢体在随着音乐摇摆,就很容易参与到音乐的活动和集体的音乐互动中。在教学中通过幼儿反复的练习节拍,带入肢体动作,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能力。

五、启发并增进欣赏音乐的能力

教师有一定的音乐修养,他班上幼儿的音乐欣赏力一定强。教师通过表演、唱歌、弹琴、吹奏等对于儿童的影响很大。教师可以从听、看、摸、动等多方面引导幼儿,把跳舞曲的轻松愉快,进行曲的雄壮,抚睡歌的恬静,赞美诗的庄严,劳动歌的有力等,都用同一乐器演奏,奏的调不同,表现的情绪不同,创造的动作也不同。如学习歌曲《小叶子》,教师与幼儿讨论叶子成长循环过程,讨论叶子是如何掉落在地上的,设计动作模仿飘荡的叶子,再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知道乐曲有两个反复。第一次叶子慢慢飘,第二次叶子被风快速吹走。幼儿跟随音乐的快慢、风的强弱来表现出叶子的状态。幼儿通过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不同的肢体律动,对音乐的兴趣增加了,欣赏的能力也进步了。

肢体动作在音乐教育中的有着发挥想像、表现自我、表达情感、感受美丑的作用。《纲要》提出:“重视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自主表达、表现、创造的空间,鼓励幼儿有个性化的表现。”以音乐感受、表现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快乐参与、大胆表现。帮助幼儿在丰富的体态律动游戏中提高音乐素养,发展艺术能力。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从多角度、多形式的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通过肢体律动,表达音乐情感。期望通过肢体律动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活泼有趣、生动丰富的活动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全面的艺术能力的发展。

 

  • 全部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